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2022.12.22     点击次数:159

农业,既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也包括活动主体农民和产业区域农村,以及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农业的现代化,当然也应该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

一、农业农村改革是不是停滞了?

经常听到一种奇谈怪论,说是自推行大包干和农业市场化以来,农村改革就停滞不前了,好多东西该动没动,该破没破。其实,这些年农村改革非但没有停滞,而且是在大踏步前进,远远走在了其他领域改革的前面。我以为,完全可以这么说,农村改革发展一直都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已连续下发1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每年聚焦一个主题。04年是促增收;05年是提产能;06年是建设新农村;07年是发展现代农业;08年是加强农业基础;09年叫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际上是延续了08年的主题;10年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11年是个专题文件,就是水利改革发展;12年是农业科技创新;13年聚焦在改革上,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14年也是很宏大的构想,叫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15年纠结来、纠结去,最后确定还是延续14年的主题,突出改革创新和农业现代化。16年叫做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今年叫做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对一年一个主题,很多同志常常不以为然。说是变来变去,刚出来的措施还没落实好,又出来一些新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让基层无所适从。我认为,因为三农问题太大、太杂、太难,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所以考虑三农政策创设,一定得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在一个总的框架里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个解决最实际、最急迫的问题。所以,一年一个主题,就正好是这样一种思路,这样一种策略。路是一步一步走的,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很好,但是很难。况且刚才也讲到,三农工作无所不包,涉及到方方面面复杂得很,繁琐得很。一年突出一个主题,只是说要把这个方面,作为当年的重点抓手来推动全盘工作并不是说今年定这个主题,就是要放弃以前出台的政策,甚至是把以前制定的政策推倒重来。说1文件主题变来变去、政策不好落实,其实是还没有学好学透文件精神,没有完全领会把握文件的本质和内容。

我通过参加文件起草和深入学习,体会到141文件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这条主线,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这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按照中央的判断和归纳,应该是已经基本形成了推动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其实单从题目来看,除了10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关键词始终都集中在农业农村这一头,而且差不多都是在讲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建设,是不大能够看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的。但统筹城乡发展这个灵魂,却贯穿始终,所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都是围绕这个灵魂展开的。比如,04年的文件,中央着急的是粮食产量不能再掉了,但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整个文件却一直都在围绕促增收考虑政策。两减免(降农业税、免特产税),三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行产粮大县奖励,增加对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还有财政要负起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就都是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来考虑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

沿着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对141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思路,我初步做了个归纳,感到主要有这么5条,大家看到底对不对:第一条是少拿,尽量不向农民要。这是个基本点。革命年代、建设初期,让农民讲奉献、做牺牲是不得已,也是必须的。但到了新阶段,城镇化工业化能够自我循环了就应该考虑让农民适当地休养生息。第二条,就是财力允许了,条件好了再反哺一下农业农民,适当地给农业农民一些补贴补助。第三条,就是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切实负起责任,公共财政的阳光要普照农村。过去是农村的事农民办,教育、医疗、交通、通讯,什么都农民自己办,财政基本不管现在国家要适当补偿一下,把该管的都管起来,也就是中央在06年就强调的,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第四条,就是城市有的农村没有的社会保障,比如说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农村都要把制度建起来。刚开始的时候,范围可以小一些,水平也可以低一点,但总的来说,要先把制度建起来,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提高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制度的接轨,让城乡成为一个整体融合到一起。第五条,就是公平地对待农民,给农民国民待遇。过去,农村人城里人,责任要重一些义务还要多一些但权利却一直低一些、少一些,所以要推动朝着平等的方向来发展。5条逻辑思路,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要逐步解决城乡不平衡这个最大的不平衡。按照这样5条逻辑思路,回顾141文件制定出台的政策举措,我认为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成了我国历史进程中里程碑的内容,主要4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就是从取到予的转变。从向农民要,让农民讲奉献、做牺牲,逐步转向对农民适当进行补偿,多予少取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3条:

一是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民因此每年减负1250亿。大家知道,农业税是个很古怪的税,既不是利得税,也不是流转税,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搞这么一个税,所以一定要改革。这件事,有个过程。1997年,陈锡文同志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局长(农村部部长),考虑到农民负担的严重状况,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家宝同志写了个折子,建议在建国50年大庆的时候,宣布暂免3年农业税,让农民歇一口气,休养生息。但当时我们的财政状况还不是很好,也就8000多个亿,一下子减收450多亿,加上三提五统少说也有七、八百个亿,这么大的一个窟窿,需要中央财政来填补,确实有点受不了。另外,当时的农民人数也比较多,社会上还接受不了少数人补多数人这样一种局面。到了04年,我们感到有了机会,就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说是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的税率已经规范了、稳定了,正税7%,外加20%的附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一年降它一、两个点,三、五年把它降完。财政部没提出反对的意见,中央就决定先降1个点试试看。但地方的积极性特别高,实际上推得就特别快。记得当年黑龙江和吉林就宣布全免,05年好像只有一两个省还在征农业税,其他省份都宣布了全免。所以到05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1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二是推行农业补贴,在减免的同时,开始对农民搞各种补贴。04年先是三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到06年又增了农资综合补贴,变成了四补贴。后来,又陆续加上了一些其他补贴。目前“四补贴”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了。16年,光是四补贴就已经超过1700亿。加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补贴、草原生态奖励补助等等,总的算账农业补贴的总资金规模已经超过2500亿了。

三是中央财政对农村公共建设和社会治理搞一些补助。比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搞的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3亿多农村学生受益。比如,对村级运转经费给予补助。开始是只补工作经费,每个村两万多一点,现在村均已经涨到8万多;后来又搞了主要村干部(一般是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误工补助和社保补贴,中央财政代缴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同时对任村支书和村主任超过10年的,每人每月额外再发一定数量的补贴。再比如,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6年总量已超过300亿了,全国60多万个村,平均一个村差不多有5万块钱。

第二个转变,是从无到有的转变。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试点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救济制度越来越健全城市有的农村没有的,应该说制度都建起来了农民的社会保障织起4张安全网。比如农村低保,04年探索试点,07年在全国推行。现在,农村低保人数全国大体是5580万,平均每月每人收入补差约197元。比如新农合,02年开始试点,08全国普遍建立制度04年人均筹资50元,农民自己负担10元,剩下的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均摊补足16年参合农民人数已超过8亿,参合率高达98%,人均筹资300元,其中农民个人只负担40元,其余部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半负担;从试点到现在,累计37.58亿人次从中直接受益。再比如新农保,08年在10%的农业县市试点,11年扩大试点,12年实现全覆盖16年参保人数已达到5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已有1.3亿多基础养老金08年搞试点的时候确定每月55块,15年已调整提到了70块。

第三个转变,是从分到合的转变。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发展,从片面追求城镇化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障碍正逐步消除。具体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03年中办发了个1号文件,要求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把农民工的就业、医疗、养老及其子女教育等纳入城镇公共服务。另一个就是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很多城市像石家庄、宁波等等,都已明确宣布取消户口,取而代之以居住地登记管理制度。

第四个转变,就是平等到平等的转变。过去,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其实是不平等的。例如1953年颁布的《选举法》就明规定,城里人每10万人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农村每80万人才能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8个农民才等于1个市民,农民的权力,只有市民的1/8。后来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1995年修订的《选举法》中,对这个权力的比例,略做了一点修改,但仍明规定: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农村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变成了4个农民等于1个市民。在侵权责任赔偿方面,2003年最高法院出了个司法解释,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的死亡赔偿金标准,有收入的,按上年实际收入的20倍计算;没有收入的,按上年当地人均年收入的20倍计算。实际执行中,一般都是按30倍掌握,也有高到50倍的。结果就是同命不同价市民的命,往往要比农民的命贵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现在好了有了两个法律的保障20091226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201071日起施行)20103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选举法修正案》,一步到位实现了城乡居民同票同权同命同价。所谓同票同权,就是新选举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取消了城乡选举权的差别,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所谓同命同价,就是《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而不再按身份、职业、地区来确定伤亡赔偿金的标准。

所以,我们一定大历史大战略的视角来理解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上面讲到的4个重大转变,都是划时代历史性进步,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个人始终认为,对这些重大转变,无论怎么评价它们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无论怎么评价它们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远影响,都不过份。试问这样的重大转变,又有其他领域的那一项改革能够望其项背、步其后尘?

二、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不是过关了?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和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明确指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粮食安不安全是战略性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多打点富余、多付点代价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并一再告诫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千万不要过于天真,把粮食安全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深刻领会习大大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思想,我认为需要牢牢把握3个要点。

1一定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有退路的思路,另一种就是没有退路的思路。这两种思路,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关键是位置不同、责任不同、眼光不同。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省,一般都是有退路的思路。不少地方领导和专家学者,还有一些部门的领导,常常讲为什么非得搞这么多的粮食,生产要补贴,储备也要补贴,有钱买粮不就得了。为什么底气这么足?就是万一不行了,还有中央来保底,还有中央来解决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省、这个县没有饭了,也买不到的了,中央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饿死,不管我们吧?所以,这样考虑问题,不管怎么样,总是还有最后一根仙草,还有靠得住的东西,不至于彻底绝望。这就叫做有退路的思路。但作为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决策者,近14亿人口,吃饭这样一件头等大事,能不能靠别人呢?能不能靠得住呢?万一真有个好歹,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不能去央求美国的总统、俄罗斯的总统,给我调点的过来救救急总可以吧?地方靠中央是靠得住的,但我们要靠美国、俄罗斯,靠不靠得住?那就不好说了。有可能靠得住,也有可能靠不住。现在我们自己手里有粮,一些国家总在跟我们嚷嚷,说你们种那么多粮食干嘛,搞那么高的关税干嘛,我们的粮食这么便宜,你们买不就得了?问题是现在这么说,要是我们真的没有饭吃了,他还会不会像现在说的这样做。这个赌,作为大国的领导人,恐怕不能打,也打不起。大家要是还不理解,我就来举个例子。一个例子直接跟粮食有关,就是10年世界小麦因灾减产,34个小麦主产国全都立即宣布小麦禁运,也就是禁止小麦出口。这个时候,要是我们真的缺点小麦,钱再多也买不到,找谁哭都没有用。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根本就靠不住,我们千万不书呆子气。上个世纪70年代,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老是跟我们捣乱挑事儿。小平同志火了,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79217日,从广西、云南分两路进军进行自卫反击,迅速占领了越南北部20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又撤出了越南。当时苏越签有友好条约,苏联做了承诺,只要越南遇到什么打击,苏联就会帮助越南伸甚至直接出兵干预。但结果如何呢?苏联出一兵一卒了吗?所以,千万不能把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中国男足,也总是想靠别人拉一把,结果一次都没靠住,总是连亚洲都冲不出去。希望在哪里呢,依我看还是要靠自己长进,靠长本事去赢球。有的专家也说了,我们自己到国外去投资搞粮食基地生产粮食,地也用人家的,水也用人家的,把生产出来的粮食再运回来,既可以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还可以缓解我们自己保吃饭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你想得美,人家光做亏本的生意,干不干?即使人家愿意干,能不能运回来运回来合不合适也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吉林省07年就提出来这个设想,而且很快就付诸行动,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并没有运回来几斤粮食。前年,我们有个公司到乌克兰投了30亿美元搞粮食,结果乌克兰国内一动乱,不说运什么粮食回来了,就是本钱也打了水漂了血本无归。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可以动员一些国家搞点粮食援助,但那是救济,是很有限的,而且等到救济的粮食运来了,我们饿死没饿死都说不好。

所以,这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没有退路的思路。靠谁都不一定靠得住,只能靠自己。在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大明确讲,要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很多人包括一些中央领导同志,还有参加文件起草的同志都觉的粮食已经不少了,十几连增没什么必要,连续这么增下去也不大可能,只要保住能力、产量别发生大的滑坡就行了。所以,“习大大”一讲要稳产量,大家都觉得比较突然,怎么还要稳定产量呢?但我领会习大大的考虑,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不能不考虑到发生万一的情况。在稍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大大”又强调,我们吃饱饭没两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我理解,“习大大”是怕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看到粮食连续丰收形势非常好,对粮食问题可能会有所放松。所以,大家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粮食问题。粮食主产区也好,主销区也好,你也只种花种房子不种粮,我也只种花种房子不种粮,我们国家这么多张嘴,就只能等着喝西北风了。

2我国粮食综合产能已站上站稳12000亿斤新台阶。16年,国粮食总产量12325亿斤,比2012年增加533亿斤,增长4.5%,年均增长1.1%,连续10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连续4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6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7公斤,比12年提高11公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98%,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既定目标。

不少人觉得现在的这个粮食数字不太靠谱,总怀疑有点什么水分在里面。粮食连续丰收连年增产,我分析原因大体是4个方面:一是气候条件越来越好。过去我们粮食减产,减就减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北方地区遭遇旱灾;一个是东北地区遭遇早霜。上个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以923日左右的秋分节为界,霜早来一天,粮食就会减产100亿斤左右。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积温提高、降水增加,这些年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但两大减产因素,已基本上被排除了。东北地区初霜逐年后延,现在大致上后延了10多天,已连续10多年未见早霜。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降水量也显著增加,内蒙、西藏的植被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是科技越来越发达。良种、肥料使用越来越广泛,高产作物面积占比越来越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甚至对防灾减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农时节气的制约已较小。例如11年,因土壤墒情的缘故,东北地区的粮食播期被迫延迟10天左右,但大机械作业,比人工播种抢回来了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加上初霜后延,当年粮食生产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效果越来越显著,土壤有改良,水土条件和基础设施等都有改善加上肥料良种一发力大幅度提高了全国的粮食单产水平。现在,无论东北还是华北的玉米,大体是一亩1000多斤稻谷,单季产量一亩也有1000斤左右,东北和华东的粳稻,往往能到1200—1300黄淮海平原的小麦,高的得有千把斤,差的也有八、九百斤。四是政策好,这也是最根本的一条。这些年,国家对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保护,应该说都跟上了,地方抓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都比较高。从以上几个方面,应该可以看出,粮食连丰收连年增产,应该不会有什么虚假在里面。

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持续快速增长。16年,我国谷物净进口427.2亿斤(其中稻米净进口63.3亿斤,玉米净进口63.3亿斤,小麦净进口66亿斤),大豆净进口1678亿斤,已成为世界上大豆和小麦的最大进口国。稻谷已连续6年、小麦已连续7年、玉米已连续8年净进口,谷物净进口已连续5年超过200亿斤。而在10年前,我国稻米、小麦、玉米都还是净出口。同时,其他农产品进口也是大幅增长。16年,食用植物油进口达到553万吨,比01年的154.5万吨差不多翻了两番;棉花进口94.7万吨,差不多是0113.6万吨的7倍。食糖净进口从10年开始大幅增加,此前每年都在100万左右,16年已达到306.2万吨。乳品进口量2008年以前一直在40万吨以下,16年已达到195.6万吨。一边是持续增产,一边是大量进口,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

我分析,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大幅增产、一边大量进口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4条。一是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需求量增加。2000年到16年,我国人口净增1.16亿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854元提高到23821元,年均增长超过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62元增加到了12363元,年均增长超过7%,都明显快于同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增长率。2000年到16年,食用植物油、食糖和棉花消费需求年均增速分别为5.9%5%4.1%,比同期产量年均增速分别高了4.60.41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用途拓展,导致需求扩大。比如说前些年大家都生产燃用酒精,还有用玉米搞生物产品,就增加了玉米的消费。三是人们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粮食品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强烈,必须适度进口加以弥补。四是国际市场粮价,特别是大豆和稻米的价格,比国内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

3牢固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主要装中国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全世界72.6亿人口,正常年景下年产谷物也就5万亿斤左右,进入国际贸易的只有5000亿斤左右;年产大豆不足5000亿斤,进入国际贸易的不到2000亿斤。16年,我国进口大豆1678亿斤,已经占到国际贸易总量的80%还多。从世界谷物市场看,我们进口稍微多一点,国际粮价就会上涨,就会有人把账算到我们头上,中国威胁论就会有新的市场。更何况,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下来,那也不够我们吃半年。因此,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人口大国,在吃饭问题上绝不能仰人鼻息。

但完全靠我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受不了。所以,141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一定要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这个新战略,习总书记在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还有14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阐述得很全面、很清楚了。归纳起来就是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方针,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2字目标。

上面讲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我想就新在4变化:一是保的范围有收缩。过去,我们是保全部,包括大豆什么的都在一起,都要求基本自给。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唯一选择,而且我们也基本做到了。现在,我们说保口粮和谷物就行了。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压力也很大的情况下,必须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和口粮保住。二是保的要求有提高,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不仅要保食品安全,还要保生态安全。三是保的办法有拓展。过去,我们讲进出口调节、品种余缺调剂,现在我们明确提出适度进口。适度进口,就是不再隐隐约约地说我们只是余缺调剂、品种调剂,而是明确要以适度进口的办法,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和不能。四是保的责任有调整,中央负主要责任。意思就是保障粮食安全是个国家战略,不只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农民的责任,所以主要的钱应当由中央来承担。过去米袋子是省长负责制,现在是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中央也要负责而且中央要负主要责任。

因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思路和政策,应当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国内粮食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弥补国内粮食供给。三是在重视数量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到底如何?

对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的状况,我的基本观点是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而且一直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这个判断,很多人一定会认同,要提出疑问。但我之所以坚信向好,主要是基于以下3点理由:

一是从合格率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越来越高。16年,我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7.5%,其中蔬菜、畜禽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6.8%99.4%95.9%,都比上年有所提高今年上半年例行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7.6%,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0%96.7%98.3%99.4%96.0%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质量状况总体是好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二是现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总体上讲已越来越少。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过去曾经是大量使用,现在已完全禁止使用。当然,大家可能反驳我的这个观点,说禁止有什么用?像瘦肉精,还不是有人继续在偷偷地用?我说呢,不禁止是大量使用,禁止了只是个别人在违法使用,两种状况之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哪一种情况会让我们更加放心呢?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和体系,已经初步建起来了,并且会越来越完善。总的来看,监管机构从无到有,监管能力由弱渐强,监管水平逐步提升,为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及农业产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农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还有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原产地标识制度、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认证体系建设等等,都在不断加强,对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全国所有省市的农业厅、86%的地市、71%的县市、97%的乡镇,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6.3万人。其中,部、省、市、县4级农业质检机构3332其中部级264个、省级198个、地市级534个、县级2405个,检测人员3.5万人、实验室面积20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20.3万台套,每年承担政府委托检测样品量达到1260万个;30个省、265个地市和2308个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有综合执法人员2.8万人,县级覆盖率超过99%

大家可能要问:实际情况比过去要好,但看起来比过去却要严重,怎么回事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传媒非常发达,过于追求卖点,而且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过去,存在的没有报道,好像是没有发生。而现在呢,情况完全就不同了。一些信息,特别是负面的信息,传播得非常快一些在个别地方发生的个别事情,经媒体一渲染,就变成了普遍现象。一个局部的小问题,经过迅速的传播和放大,就折射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谣传,也会令很多人上当。比如:湖南的镉大米事件,还有海南的毒豇豆事件,信息替代了事实,情绪掩盖了真相,让不明就里的人感到非常担心。而在过去,我们还吃不饱肚子,对一些东西和情况,并不怎么了解,也不像现在这么上心。例如,我国在食品农产品生产中,真正禁止使用37多种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是从2000年开始的,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过17年的时间。2000年,我国出了一个《化工行业禁止投资目录》,乐果、甲胺磷、六六六、滴滴涕等23个农药品种榜上有名,农业部据此发出通知,规定了37种相关的农药在蔬菜和粮食生产中禁止使用。后来,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对违禁行为的打击也非常严厉。现在,不能说使用违禁农药和添加剂的完全没有了,但肯定是少多了。所以,请大家想象一下,究竟是过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好呢,还是现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更好?总的看,现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等都很少了,只是现在的媒体太发达了,出一点问题,大家很快就会知道,以为可能是一团

2014年,农业部与卫计委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这个新标1481号起施行。新标规定了387种农药在284种(类)食品中3650项限量指标,跟12年颁布实施的GB2763-2012相比,新增了65种农药、43种(类)、1357项限量指标。新标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标准,在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上,都有显著提升,力求用最严谨的标准,为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法定的技术依据。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比,保证出安全食品和出安全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新标,初步归纳一下,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基本覆盖了大家经常消费的食品种类,覆盖了蔬菜、水果、谷物、油料和油脂、糖料、饮料类、调味料、坚果、食用菌、哺乳动物肉类、蛋类、禽内脏和肉类等12大类作物或产品。除常规的谷物、蔬菜、水果外,也首次制定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农残限量值。二是覆盖了农业生产常用农药品种。为防治各种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侵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生产中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大约为350左右,而新标为387种农药制定了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基本覆盖了常用农药品种。三是增加了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的限量标准。新标重点规定了鲜食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为115个蔬菜种(类)和85个水果种(类)制定了2495项限量标准,比2012版本增加了904个指标。新增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限量占总新增限量的67%,其中水果限量增加了473项,蔬菜(包括食用菌)限量增加了431项。四是新标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新标中,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制定的限量标准1999项,其中的1811项等同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所有限量标准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各成员国进行了通报,接受了各成员国的评议,并对各国所提意见给出了科学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习大大早在13年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两手都要硬。的方面,主要是3件事:一是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二是要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制止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方面,也主要是3件事:一是要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体系,把所有农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纳入监管视野,并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实现上下左右有效衔接、织出一张确保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二是要把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立起来,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可追溯,用可追溯倒逼和引导生产。三是要下猛药、出重拳,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形成全社会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如何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底会走向何方,取决于三个变化,也就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组织和技术手段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1关于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来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高端化、小型化、特产化、精致化、功能化趋势。当然,这个变化趋势,跟后面要讲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也是直接相关的。

农产品的小型化趋势,是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变化引发的。因为家庭人口变少,一般都是3口之家,最多也就是5口之家,农产品个大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小一点、多样一点,则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说西瓜,十几斤几十斤一个,买一个回来一家人要吃上一个多星期,新鲜感和满足度都会严重下降;相反,三五斤一个的西瓜,一家3人一次吃起来就刚刚好。比如说苹果,过去是越大越好,越大越贵,直径8590以上的都是难得的优果,但吃起来不好下嘴,一个人一次吃一个也嫌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65—70的果子,一个人吃了一个后还余兴未尽,效果就很好。再比如说鸡。去年5月份我到陕西安康调研,有个农民合作社,领着农户在山林里养土鸡,真正的爬山鸡,绿色自然、营养美味没得说。但十来斤一只,15块钱左右一斤,买一只到家里,炖也好炒也好,怎么也得吃个三、四次才能吃完。我就跟合作社的领头人讲,你能不能找一种当地的小良种,体态在两、三斤之间,现在数字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把饲养的过程上线,让消费者对品质放一百个心,卖个百块钱一斤,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效益比较起来要高很多。合作社领头人不大相信,怕卖不出那么好的价钱。随同调研的一位同志,就讲起自己前几天正好在网上订了一只土鸡,重1150克,价格是238块。我说你看看,你一只10斤的优质土鸡,才卖150块,人家一只两斤多点的优质土鸡,就卖200块。实际上其他养殖产品,鸭也好,鱼也好,都面临同样的局面,要的只是优质,大小已不再是问题。

特产化对农产品来讲,就是优质化的代名词。大家知道,农业是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农产品是有生命的产品,它们对立地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稍不如意,品质就会大打折扣。渤海的对虾,舟山的带鱼,跟别的地方产的对虾、带鱼比起来,品质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完全是云泥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人们开始追求特产化,一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对高品质有了强烈的要求;二是因为吃饱了、吃好了,对多样化也有了强烈的要求。

精致化是特产化的延伸。既然是特产,品质优良,那追求更美观的形态,更精细的包装,让我们消费起来感到更舒适、更享受,再自然不过了。水果的果味是品质问题,但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我相信大家更愿意它有更完美的果形,有更漂亮且均匀的果色。我讲包装精美,不是说的过度包装。举两个不同的例子。一个是湖南江永香柚,包装大方精美,用半透明再生纸一个个套好,大小一致6箱,纸箱质地整洁结实,一箱能卖150元,合25块钱一个。另一个是广西的沙田柚,品质在我看来绝对江永香柚还要好,但用塑料网兜一装,四、五十个100来斤也就能卖个200来块钱45块钱一个。大家看看这个差别,就不难理解精致化可能给农业带来的好处。

功能化是伴随健康需求产生的新变化。大家吃饱了喝足了自然就想长生不老多享清福。所以,能够降脂降压的农产品,能够祛病强身的农产品,必然大行其道。这方面也有很多的例子当然也有不少骗人的把戏。但这个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关于生产组织和技术手段的变化。农业生产组织和技术手段方面,也已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减量化、智能化、融合化趋势。减量化就是生产中要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化农药的施用,外加农业废弃物要综合利用起来。智能化就是政务决策、生产管理、质量溯源,因为可以借助数字及时和大数据应用,自动化、可视化管理,还有远程控制,已经到了普及的阶段。至于融合化,就是农业已不再单纯是个生产部门,而是集生产、体验、休闲、康养、赏景于一体的综合部门,变成了一个四不象的新业态。这个方面,我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3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经济结构高级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有扩大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也对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经济结构高级化带来了土地价格和劳动价格的上涨。反映到农业上,就是农产品生产成本这块地板快速抬升,比较效益逐步降低。10年到现在,农地租金差不多翻了两番,从三、四百块涨到了1000多块;农业用工日均工资也翻了一番还多,2010年一天也就七、八十块钱,现在要是没有一百五、六十块钱,根本就请不到人帮忙。城乡发展一体化,反映到农业农村这一面,就是要千方百计保证农民收入要快速增长,农村建设要加快推进。还有农产品贸易国际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4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根据上述变化趋势和要求,大体就可以描绘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

因为小型化、特产化的趋势,农产品产量就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农业经营规模就不可能有大的扩张,农产品价格就不可能有大的下跌。农产品产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现在数量基本饱和了,而且特产化在提升品质的同时必然使产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所以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市场已不再需要大量增产。其实从十二五开始,一些重要农产品就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状态,例如蔬菜、水果、棉花、禽蛋、牛奶等等,尽管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上已是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经营规模不会有大的扩张,理由主要有这么3条:一是地租的限制,刚才就已经提到,现在一亩1000多块,通过租地来扩张农场规模,应该说是不明智的。二是劳动力的限制,现在的家庭农场或者其他农业生产单位,一般都是两老口加一个队农业有兴趣有感情的小辈,大宗作物三、两百亩,一般作物四、五十亩,应该说已经是承担能力的极限。三是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限制,水、电、路,还有加工储藏设施,还有耕种收服务等等,经营规模上去了,这些后勤条件跟不上,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进行不下去。反映到农机发展的方向上,以区域化、定制化来应对特产化,以合作化或者扩大服务面来应对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恐怕就是唯一选择。至于农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的下跌,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精良,单位价格肯定会越来越高,即使一些大宗产品价格有点下降,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仍能保持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当前农产品价格面临加大下降压力,完全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引起的。但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主要是美元贬值以及因此带来的大宗产品(包括石油)价格下降的结果。我认为,美元贬值以及因此产生的大宗产品跌价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也就是说,国际农产品价格应该已经处底部,未来一定是回升的势头。

因为减量化的要求,就要尽最大可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化学品的施用。因为有融合化的趋势和经济结构高级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的功能性,以共享产业链收益和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特别是增加补贴来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村建设。

因为小型化、特产化、智能化的趋势和要求,就必须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和生产出适应需求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新的提升,并且改造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和营销模式,使远程监控、电子商务、定制消费成为主要选择。

因为国际化的趋势和要求,就必须综合评判资源、效益和竞争力,确定保护和开放的区域、品种和程度。比如大豆和玉米,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大豆有竞争力的问题,但根本的是资源问题。设想在国内全部生产出我们消费的大豆,总共需要8亿亩的播种面积。现在我国一年还不到2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一定要把大豆保住,我们会找不到地去种那些我们更加需要的稻谷、玉米、小麦和棉花所以,把大豆放掉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唯一的选择。玉米呢,我们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只是暂时不具备成本和价格优势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可以有条件地,但一定不能破坏现有的生产能力。

五、农业绿色发展是不是要回到传统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指出,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绿色发展的历史大潮中,如何让农业绿起来已成为多方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一是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垃圾、雾霾、污水等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事件,损害了公众的健康,也唤醒了公众的环境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二是中央的决心。近年来,在法律法规、全国性规划、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各个层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频频出台。2016年,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就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用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三是农业转型的需求。高投入、高污染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现农业永续发展,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四是农产品供给充裕的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综合产能稳定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相应出现了三个重要而显著变化。一是从产品生产过程的转变。过去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的绿色化和有机化,主要重视发展绿色农业,追求结果绿色。现在则更多地强调有机生产环境、绿色生产过程,突出整个产业发展的绿色化,重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追求过程绿色。二是从的转变。过去主要强调一个区域、一个品种的绿色农业建设,现在注重的则是整个农业生产经营都要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要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更要产出优良的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养育自然生态、传承农耕文化。三是从资金支持全方位支撑的转变。过去主要以资金项目的形式支持发展绿色农业,现在则更加注重从资金、制度、技术三个层面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对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应重点做好3方面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必须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体系来约束生产经营者一些不良行为,同时激励他们转变不良的行为方式。为此,大家建议,应加快法规建设和政策创设,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制度政策对生产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和激励作用。同时,应严格规范农产品的认证标识制度,加快建立真正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提升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品牌化营销。

二是进一步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现代投入品这个基础。化肥、农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饲料、添加剂并非产不出高品质畜产品,关键在于科学饲喂、遵守规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是要把农业对环境的负能量降到最低,把农业对环境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因此,因加快完善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攻关机制,集中力量尽快攻克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同时,鼓励研发经济实惠、简单易行的绿色实用技术,并加强推广和应用服务,让农民找得到、用得起、获得效益。比如,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建立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尽快制订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力度。虽然说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但真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措施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力度还是比较弱的。因此,应继续增加对节约农业技术装备应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品牌建设的补贴补助。

如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很多人都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单纯理解为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上所以,一讲融合发展,就是促进农民的合作与联合、提高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等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农业产业化与时俱进的新存在,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但这个升级版,这个新存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1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来的新要求。当时,正是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节点。大家感到,农产品市场需求都饱和了,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加快增收,老是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增加对农业的补贴不是个办法,况且还有国际农产品价格和黄箱补贴两块天花板在上面压着。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实也有亮点,就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出现了井喷式的超高速发展。之所以有这样的亮点,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标准提到了新的高度,休闲和文化成了大家的追求。加上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的通达性越来越好,人居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善,到农村休闲赏景、体验农耕文明,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时尚,也已经不再困难。在苦苦寻找好办法促进农民增收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乡村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井喷式超高速增长的现实,自然而然就会设想到如何利用好这种能量。所以,大家就提出要借鉴日本经验,发展农村六次产业。主要是想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一条路子,解决中小农户增收难问题。但同时大家也担心农村六次产业这样一个外来词,社会上恐怕一下子还难以接受。于是便借鉴一体化的概念,把发展农村六次产业修改成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上述过程中,大家不难看出,现在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解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升级版,与当时的想法确实还有一点点的区别。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把单纯提供农产品的农业,变成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化,变成“1+2+3”或者“1*2*3”六次产业,甚至是九九归一、什么都在里面的新业态。把跟农业有关的东西,统统都融合到农户里面来,在农户这个层次上培养出一种四不象的新业态。这个新业态,说不清楚到底是农业还是加工业、服务业。对这个四不象的新业态,当时最经典的表述,就是汪洋副总理概括的很生动形象的两句话,一句叫做养羊、宰羊、卖羊汤,一句叫做种葡萄、酿葡萄酒、办酒庄只是形式上粘接在一起,彼此的界限还是清清楚楚的。则是本质上混在一起、相互渗透,彼此再没有任何界限。什么都揉在一起了,界限没有了,才能叫做融合。因此,当时所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还是比较理想的一个概念,就是要在农户及其联合体的内部,实现农业与工商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全融合,同时实现农业与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生态保护等产业相互渗透、不分彼此的完全融合。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就是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化,是一二三产业平面的链接和延伸,演变为一二三产的交叉和渗透,让农民直接创造和享受农业的多重价值。而所谓的农村六次产业,只是农业这个第一产业,后向延伸接二连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完整链条,籍以提升农业的综合价值;所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工商资本前向延伸兼并农业,以保持加工原料的稳定来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基地的模式和机制,甚至使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变成企业内部的一个作业环节,农民变成企业内部的专业员工。

所以,从理想的层面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不等同于农村六次产业,也不等同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六次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都是要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过程中,去分享工商业和农业服务业所带来的农业增值收益。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要让农民直接创造和享有农业潜在的多重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等。

2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既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的交叉渗透、混合经营,所以起码大宗农产品,比如说玉米、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以及没有生态和资源特色的地区,比如华北、东北两大平原,就很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只有那些资源、生态、产品有特色的地方,才有条件搞一些农产品定制、契约交易(如水果、蔬菜俱乐部)、农家餐馆及乡村旅游等,生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实现农业的综合价值。至于工商资本直接兴办农业及相关服务业,应该不能完全算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少不是当初大家理解和希望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参与农业生产过程,或者直接从事种养业,只能说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了一种类型。比如,为农业提供上下游产品,像种子、饲料、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或者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特别是收获和烘干服务、多种融资服务等等,只能算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相关企业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当前,为了便于推动实际工作,大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做了比较宽泛的理解。无论是产业化、一体化的形式,还是一二三产业的各种组合、联合、整合形式,都一概算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这样一来,又给在一线工作的同志出了个难题,就是不知道该抓什么、从何抓起。因为越模糊、越不精确,实际操作中就越是难以适从。

按照扩展后的概念,各地各部门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探索了一些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模式和经验,具体分析,主要有3种不同的归纳:

第一种,按融合的主体来归纳,主要3种类型。一是农户主导型融合。就是农户依托特色资源,独立或者联合其他市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农户主导型融合,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这种类型容易受到农村区位和资源的限制,而且主要靠农民自身的积累,所以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二是农民合作社主导型融合。就是把农民合作社建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合作社成员则通过这个产业综合体,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具体模式,又可细分为合作社办加工模式、农超(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模式、社企对接模式等等。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型融合。就是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健全完善与生产者(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主要包括了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不同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型模式要成功运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的实力要强、品牌要亮、信誉要好、产品销售渠道要稳定畅通。再一个就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分配机制要好,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要稳定。

第二种,按融合的内容归纳,主要有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和价值链完善型融合两类。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就是横向的融合。与农业有关的市场主体,共同经营,共享收益。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农民入股龙头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价值链完善型融合,也就是纵向的融合。以农业为核心,把涉农工商业、农业服务业等等,直接纳入到农业这个核心载体之中,实现产业及其主体之间共生共长共赢

第三种,按融合的方式归纳,主要有组合型融合、联合型融合和整合型融合。所谓组合型融合,就是同一产品、同一地区,不同主体的合作。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叫做合作社。生产者与加工者、流通者之间的合作,则叫做产加销一体化。所谓联合型融合,就是同一产品,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合作。这种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或者是为了稳定加工原料的供应和保障。所谓整合型融合,则是同一地区,不同产品、同一主体的内部整合,一二三、农游服混到一起,交叉渗透,完全分不清楚谁是谁了。

3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做什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中小农户完全融入产业链、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一定是个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技术手段改进,比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农业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怎样做,才不至于既不失时机又不揠苗助长?从国际经验和各地的实践来看,关键就是要为中小农户完全融入产业链、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创造更好的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应继续做好4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把产业培植好。立足资源,选准产业,再把农户融入到产业中去,长期享受产业发展的收益。这中间,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一定要满足好,农村缺少抵押担保物的问题要解决号。现在,已经有了两权抵押,但还是不够。农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能不能用于抵押?比如,花了几千万,租到了荒山荒坡,但既没有产业园又没有房产,荒山荒坡这样的资源能不能用来抵押?一定要大胆探索,逐步把这些资源都纳入到抵押担保物范围里来。

第二,一定要把新主体培育好。关键就是要有三新:一是要有新农民。要把愿意留在农村搞农业的人才培训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自身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二是要有新合作。支持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不管是合作社自身主导的产业融合,还是农民或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合作社都可以依托其组织优势,在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方面,主要是落实好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三是要有新龙头。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

第三,一定要把农民的利益保障好。以谁为主来融合?应该是农民去整编外部要素,而不是外部力量来整编农民。大型工商资本下乡入农,一定要把握好与农民的关系,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确保不出现资本挤压根本、老板挤走老乡的局面。

第四,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提高农村的通达率和舒适感,这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一条,其他都无从谈起。

、农业补贴是不是多了乱了?

不少觉得现在的农业补贴名目太多、渠道较乱,一定得改。我是农业补贴政策的倡导者、推行者。所以,对多和乱的问题,跟大家做一些必要的辩解澄清。

农业补贴,本质上是对农民的补偿,而且只是部分补偿。新中国建立直到本世纪初,农民兄弟一直都在做牺牲。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把工业搞上去、把国防搞上去,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农业那里拿,从农民那里拿,大家还要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现在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建起来了,日子好了,没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就不应该再从农民那里拿了。不仅不要拿了,而且还要适当地反哺一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当初从父母兄弟那里拿了1万块钱,甚至是父母兄弟的活命钱,现在赚了千万亿了,总不能把父母兄弟给忘了吧。现在讲回报农民还谈不上,但给点补偿让他们稍微好过一点总是应该的吧?从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感觉到,农业补贴是因为做出牺牲了才补的,是因为农民种粮食吃亏了才补的,不完全是为了多打粮食。当初是因为粮食减到不能再减了,那就借这个由头鼓一鼓农民的劲头,请他们多种点粮食、多打点粮食。现在粮食多了,很多人就讲,补贴不能再给了。我以为这些人就没有体会到农民的牺牲、农民的奉献和农民在方方面面吃的亏。所以,要不要继续给农民补贴呢?我想大家肯定会同意要给,而且要想办法多给。无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还是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些挺起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脊梁。习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这三个不能,是我们习大大从历史视角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松劲的历史决心,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历史担当。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至于补贴究竟该怎么给,很多人出了不少主意。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逐一分析一下利弊,请大家自己权衡到底该怎么选择

对现行按二轮承包耕地面积发放农业补贴的办法,一些基层干部、专家学者,还有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他们反映,些补贴确实已跟种粮脱离了关系,指向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失去了鼓励种粮的本来意义。所以,他们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实施办法提出了5种思路。一是按实际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补,哪块地种了粮,哪块地得补贴,产粮多多补贴,产粮少少补贴。二是按农民售卖的粮食补,卖粮多的多补,卖粮少的少补。三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先用补贴冲抵生产费用,最后在二次返利的时候一起体现到分红里面。四是按农民购买的农资补,一年定个补贴总数,推算出购买农资的补贴标准,买多少补多少。五是把补贴集中起来搞农田基建,或者用于农民的医疗、养老等保障。

下面,我对现行办法和5种改革思路分别做个简单的分析。

1关于按二轮承包面积(计税面积)补。现在的这种做法,好处是有地的农民都能享受到补贴,一卡通到户操作也比较简便,执行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很好地防止补贴跑冒滴漏,但弊端是一些补贴已跟种粮相脱离,对种粮的激励作用不大,偏离了政策的初衷

2关于按实际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补。这个办法,好处是跟种粮直接挂钩了、绑紧了,可充分体现中央的意图、政策的初衷。但在家庭承包经营的格局下,种什么、种多少是经常变动的,要一家一户搞清楚哪块地种了粮、哪一季种了粮,又产了多少粮,不管是一年一核还是几年一核,工作量都大、成本太高。如果只能自下而上来报面积产量,那就很难保证补贴能真正落到田落到户,也容易产生套取补贴的情况。比如,16年玉米良种补贴面积6.67亿亩,而实际种植面积才5.58亿亩。

3关于按农民交售的粮食商品量补。这个办法,好处是很精确,很科学,也符合国家要商品粮保粮食安全的大局。但在粮食市场已经放开、粮食销售有多条渠道的大前提下,要核实清楚每个农户究竟卖了多少粮、卖到了哪里,就很难办到在哪个环节上兑现补贴,也不好界定和选择。并且因为补贴过程复杂化、难以控制,极可能发生粮食经销商拿补贴、种粮农民得不到补贴甚至虚报收购量套取补贴的情况。

4关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先用补贴款冲抵生产费用。16年底,全国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9.4万家,其中运作管理较规范的县级以上各级示范社13.5万家(包括国家示范社8000。补贴先集中给合作社使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合作社缺资金的问题,也可能使种粮和种粮多的社员直接间接多受益,但最终能不能通过分红返利返还给农户,实际操作上可能会生产一些新的问题,即使补贴能不折不扣地返还给农民,因为合作社每年的盈利水平是不同的,返利也会因此每年有所不同,多了少了,农民也很难搞清楚返利中究竟有多少补贴的在里面,该得的补贴是不是都如数返还了

5关于按农民购买的农资补。对农民购买农资的补贴办法,如实行农民到指定的农资公司购买农资,价格多少钱,农民先付一部分,财政再对农资公司补足,或者农民先垫付全部价款,财政再给农民一定比例的补贴,结果往往是农资价格被抬高,补贴流入了农资公司,农民不仅得不到补贴的好处,甚至还要付更高的价格。

6关于把补贴集中起来搞基建、提产能,甚至加强农民的各项保障。这种设想是好的。但补贴是因为农民务农种粮吃亏才补,搞农业建设、提粮食产能,还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实际上是另一码事,不能代替农民务农种粮的投入和效益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很多,宜另想办法。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集中起来之后,能不能保证用到农业农民身上,也说不好。

以上表明,不同的补贴方式各有利弊,都不是十全十美。实际操作中具体选择哪种办法,既要考虑精准性、指向性,也要考虑操作性、及时性,既要追求效率、算经济账,要兼顾公平、算政治账,特别是不能给社会和谐稳定留下什么隐患。我认为:出台农业补贴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鼓励农民多种粮,也明确要求与农民种没种粮、种多少粮直接挂钩,直到现在补贴资金还是坚持按粮食播面、产量、库存量综合核算下拨到地方。地方在实际操作中,之所以最后都过渡到现在按二轮承包面积(计税面积)补到农户这个办法,应当说有它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今后,如果一些地方有积极性、有条件采取另外的方式,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看效果情况特别是农民的反应再总结、推广。但在改和试的过程中,一定要要预估和解决好农民得到的实惠被收回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从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就不断地在对补贴办法作各种调整完善,比如增加总量、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突出重点,公开公示、直接到户、加强督查等等,但总体上看,至今仍未找到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办法。

对农业予以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应坚持力度不减、结构优化、重点突出、适度倾斜的原则在低标准、广覆盖普惠性补贴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支持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绿色发展。

要继续强化农民收入直接支付功能,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收益。坚持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逐步缩小挂钩补贴,增加脱钩补贴。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摸清传统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补贴相关基础数据,充分借助我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为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与核心动力。

要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导向的补贴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目标主要指向增加农产品产量。今后,应强调保供给提质量优生态协调并行,重点支持农产品提质增效、修复治理农业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要不断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继续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加快实现财政支农投入集中集约使用。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提供担保等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参与农林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营运,尽快改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格局。

要更加重视产后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统筹运用补贴政策与保险政策。过去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往往比较重视产前激励和抵御自然灾害。今后,应更加重视化解农业市场风险,积极扩大目标价格和收益保险范围,完善期货、巨灾、再保险等风险分散机制及保险理赔多方参与协调机制。

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公共服务。加大对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农业综合产能基础。加强农业信息化、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购销、收储、物流、农机等生产性服务,形成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加快推动农业智能化、设施化。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谢谢大家。


业务领域

BUSINESS AREA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或者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您可以随时拨我们的全国服务电话:13375303758您也可以在线与我们沟通,当然您也可以在下面给我们留言,我们将热忱为您服务!